禅林象器之直裰

禅林象器之直裰

禅林象器之直裰

文/戒毓

“直裰”是指偏衫与裙子之裰合者。斜领大袖,四周镶边,因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故名直裰。也有说是长衣而下面无襕的叫做直裰。始于晋,流行于隋唐,后世承之。因僧徒道徒多服之,故亦指僧裰道服。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中说:“直裰、道衣(道袍)、鹤氅这三种衣服,都是穿在外面的,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平时所常穿用,都是比较宽而又大的服式。”

《敕修清规》卷五说:“直裰,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

“下裙”旧称泥洹僧,涅槃僧;新称泥缚些那,泥伐散那,译作裙。乃比丘系于腰部者,十三资具之一。

“偏衫”,《释氏要览》卷上记载说:“古僧依律制,只有僧祇支(此名覆膊,亦名掩腋衣),此长覆左膊及掩右腋,盖衬三衣故,即天竺之仪也。”据《佛制比丘六物图》记载,我国古代之僧人曾有披著僧祇支之习惯,至后魏时,始加右袖,缝合两边,称为偏衫。其形制,截领开裾,犹存本相。故知偏衫之左肩即原本之僧祇支,右边即覆肩衣。《竺道袒魏录》记载说:“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于僧祇支上,相从因名偏衫(今开脊接领者,盖遗魏制也)。”印度之习俗,于礼拜佛、师僧,或从事作务时,比丘皆得偏袒右肩;而我国由于气候较寒,加之袒肩露臂不合礼俗,故模拟覆肩之制,别制上狭下宽之小衫,著于右肩,此即偏衫之起源,约始于后魏,盛于隋唐。《四分律搜玄录》中载:右肩之偏衫乃后魏之慧光律师所裁制。

由此可见,直裰是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佛教思想与华夏礼仪之结合体。虽只一件小小的长褂,却是经过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思想与华夏礼仪历代磨合以后的结果,并成为僧道经常穿的服饰。在宋以后,老百姓也有类似的服饰,后来风俗就改变了。故从直裰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佛教不但继承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相关文章

2025世俱杯女排赛事盛大开幕备受瞩目
office365admin下载

2025世俱杯女排赛事盛大开幕备受瞩目

🕒 07-13 👁️ 5789
cf最新活动千变轮回cf手游5月千变轮回每轮需要钥匙详细介绍
盒子支付的pos机怎么样
365体育咋提现的

盒子支付的pos机怎么样

🕒 08-14 👁️ 4206
神武的仓库管理员在哪里
office365admin下载

神武的仓库管理员在哪里

🕒 07-06 👁️ 5863
汽车轮毂品牌哪个好 10大汽车轮毂品牌推荐
365体育咋提现的

汽车轮毂品牌哪个好 10大汽车轮毂品牌推荐

🕒 08-10 👁️ 6311
刘亦菲电影清单:古装仙侠、现代爱情,你最喜欢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