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桫椤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的李仙江畔,这一珍稀物种的分布较为集中。为了保护这一物种及其生境,云南省政府于2005年批准成立了墨江西岐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
从空中望去,它们犹如一个个造型别致的花篮或者果盘,从地面往上看,它们又像是一把把被树干撑起来的大伞。这些以群落状分布于密林中,树干笔直、树冠密集,看起来与众不同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墨江西岐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华桫椤。
墨江西岐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张承斌说:“中华桫椤与其它品种的桫椤比较,生境不大一样,中华桫椤主要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区域,而且要在比较潮湿阴凉的地方,其它的桫椤高度一般十余米,但是我们保护区的最高达到20米。”
中华桫椤是桫椤科植物,而桫椤科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类群,桫椤孢子化石的分布表明,早在侏罗纪这种树形蕨就已存在,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
桫椤科的中华桫椤在墨江县境内分布广泛,这其中又以李仙江畔的泗南江镇较为集中,2005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普洱市在泗南江镇成立了面积达6222.27公顷的墨江西岐桫椤省级自然保护区,把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把中华桫椤和其生存环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经过近20年的保护,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得到大幅增长,目前有二级以上保护植物11种,二级以上保护动物37种。
据张承斌介绍,目前桫椤分布的地域逐步得到扩大,桫椤种群数量得到较大的提高,相较之前调查时比较密集的地区每公顷120株左右,现在监测情况是最密集的地方每公顷达到了150多株,保护区内中华桫椤达到了10万余株,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桫椤种群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
来 源丨“墨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编 辑 | 曹琦涵
监 审 | 陈景锋
推荐阅读
原标题:《迎COP15丨这种植物界活化石,普洱多达10万余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