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格兰举办了一场大西洋比目鱼养殖研讨会,来自全球各国的水产专家齐聚,深入探讨这一高端鱼种能否实现规模化养殖?
答案并不乐观——虽然它营养丰富,但从育苗到成鱼的每个阶段都不省心,要真正走向产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
01
一条“难养”的高端鱼
大西洋比目鱼是一种大型冷水底栖鱼类,以肉质细腻、风味独特闻名,是高端餐饮中的常见食材,但它的养殖之路却发展缓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苏格兰、挪威和加拿大就开始尝试养殖,但进展缓慢。相比三文鱼已经完成15代育种,比目鱼至今还未实现商业驯化。
养殖难点在于育苗阶段的高门槛,孵化初期前三周是成活的关键,对饲料、水质、盐度、温度和光照均有严格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畸形。
展开全文
一个高质量育种群的建立至少需要300-400尾雌鱼,而一条雌鱼要8-10年才能产出理想的卵,这让整个育苗阶段周期长、成本高。
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高昂的苗种和育成场投资成本,另一个是对丰年虾等高质量活饵的依赖。
02
苏格兰的曲折历程
苏格兰曾是比目鱼养殖的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一度有多个育苗企业活跃,但随着鲑鱼产业重组、“鳕鱼热”兴起,比目鱼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苏格兰的大比目鱼养殖基本停滞,仅保留部分种鱼和苗种业务。
Otter Ferry是少数仍在坚持的企业。该公司它尝试通过“品牌+整条产业链”的方式突围,出产的“Gigha Halibut”品牌一度获得好评。
但由于近年水温升高,不适合冷水鱼类的生长,2023年已关停成鱼养殖场。
目前,苏格兰已无成鱼养殖基地,但Otter Ferry仍保留种鱼与苗种业务,并向国外供应鱼苗。今年该公司保留部分存鱼,预计今年可产3,000吨、6公斤/尾以上的大比目鱼。
03
挪威与加拿大正在加速布局
04
市场销售仍是关键
05
优势明显,但挑战不少
根据与会专家总结,大比目鱼具备成为高端养殖品种的潜力。
但要实现大比目鱼规模化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
转载声明
来源:壹渔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